首页 > 重庆 > 正文
让市民记住“回家的路” 重庆正筹建地名文化博物馆
10-25 06:30:48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timg.jpg

如同姓名对于一个人的重要,一个地方的名字也是如此。每一个地名,都是一段无法抹去的历史记忆,承载着浓厚的人文情怀。

日前,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告一段落,正在做资料入库工作。来自重庆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数据显示,我市共收录地名454676个。其中不乏有历史文化底蕴、有故事的“老”地名,将被保护沿用。

重庆地名精彩各异

2014年开始,全国启动了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重庆地名普查由市民政局牵头,民政局区划地名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的地名普查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深入挖掘、传承发展”的原则进行。

据统计,此次全市共普查出地名454676个,较改革开放初期开展的第一次地名普查的6万多个,增长了7倍多。其中,既有“江州”“巴郡”“解放碑”“红岩”这些文化底蕴浓厚的地名;也有“天星桥”“九龙坡”“伏牛溪”“文星湾”这些画面感强,使人遐想联翩的地名;还有“海棠溪”“鲤鱼池”“鹤皋岩”“烟雨坡”“黄桷晚渡”这些充满诗意、令人神往的地名。

不能让老地名丢失

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大量新地名涌现,有一些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地名也面临消失。

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总干事、重庆地方史研究会理事、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委员吴元兵认为,地名是展示重庆文化的重要“名片”,蕴含着巴渝大地演化变迁的各类历史信息,如果消失的话着实可惜。

他举例说,在重医附二院下面曾有一个地名叫“洒金坡”,是一条靠近悬崖的陡坡,太阳西下,余晖洒在山坡上,把树木和山崖照得金灿灿。这样带有诗意的地名,体现出重庆人豪爽中又带着浪漫的性格,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魁星楼的开发而消失。

还有“蹇家桥”这个地名,得名于六朝重臣蹇义,他的历史很值得去了解。在“五三”“五四”大轰炸期间,蹇家桥街道被大火焚毁,烧了三天三夜,所有房屋都毁于一旦。抗战胜利后,这条街道被重新修建并被命名为“五四路”作为纪念,却被不少人误以为是取“五四青年节”之意。

沙坪坝区大学城附近还有一个地名叫做“飞雪岩”,重庆极少下雪,为什么会起这个名字?吴元兵介绍,因附近有一个千年古刹飞雪寺,梁滩河流经该寺北侧的龙洞堡断层,溅起的水花如同寒冬飞雪,很美,郭沫若还写过一篇同名文章。

沿用有历史意义的地名

重庆城在不断进行改造,新的建筑会覆盖老街老巷,那么老地名就这样消失了吗?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给出的答案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老地名将被保护沿用。

一条老路或一个老片区,面临拆除重建,若是原址新建,那么将直接沿用原名,若相隔不远,就直接移植老地名。对于被新建筑覆盖的部分老地名,将在新建筑旁为这些有历史内涵的老地名立碑,撰写下其中的历史故事,让更多后人知晓。

据悉,普查结束后,市民政局将负责组织编纂全市地名区划图、录、典、志等出版物,建立完善地名网站,开发研制地名信息化服务产品,并形成历史地名认定标准。在这次普查中,就已筛选出了400个“美丽地名”进行保护,挖掘地名故事。

将拍摄15集地名文化片

为了巩固地名普查成果,我市将加快转化打造“地名文化名片”的步伐。

据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介绍,我市将启动地名文化片摄制,共拍摄15集,每集20~25分钟,涵盖重庆地名的产生、历史变迁、功能、特点、发展趋势和文化传承等内容。同时,编制《重庆市区划地名图录》,采用数字化工艺,编绘序图组合区县地图组,展示我市政区、地势、交通、旅游等;编印《重庆市历史地名图集》,展现我市3000多年政区、城市地名发展变迁轨迹,保护地名文化遗产。还会在云阳、城口建设省界标志物,促进边界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目前,我市正在筹划建设地名文化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巴渝地名文化的魅力。

在重庆地名文化体现最突出、人员交往最繁华的渝中区,试点建设老地名文化艺术标志物,并附着地名汉语拼音、故事简介、地图、核心精神诗词、历史题材绘画、历史文化信息二维码等内容,让人们记住“回家的路”。

重庆市文物局表示,对于邹容路、巴蔓子墓,呼归石这些历史悠久,有人文内涵,或是发生过重大事件,记载了重大优秀历史人物并且深入人心的地名,待整理后也将专门进行统一保护。 

新闻多一点>>

细数重庆老地名的故事

呼归石

长江南岸的涂山脚下曾有块巨大的礁石。传说中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女日日站在神龟驮起的大石上盼夫回家,风吹日晒,最后与石、龟一同化为磐石……后世感念大禹与涂山女这段凄美情事,遂把这块礁石称为“呼归石”。

歇台子

修华岩寺时,请了很多工匠,别的不说,仅是每日吃盐就是很大一笔开销。马龙和尚决定到城里去化缘。一进城,他发现盐店生意都冷冷清清,一打听,才知这里有个大盐商叫胡二掌柜,小盐店都须在他那里趸盐来零卖。但胡二是个奸商,任意提高盐价,小盐商有意抵制,所以店铺冷清没有盐卖。马龙和尚就去找胡二化缘。起初胡二不答应,后来心想:量你一个人也搬不走多少盐。为了图个慷慨的美名,就说:“捐钱捐盐修庙是件好事,你尽管到库房去搬就是了。”马龙在库房伸手就抓了五个大包:两手各提一包,双肩各扛一包,嘴巴又衔了一包,随后若无其事走出大门。

一包盐巴二百多斤,五大包就是一千多斤!马龙和尚一路叮叮咚咚过了浮图关才把盐巴放在一根黄葛树下的石台上歇气。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歇台子。

黄桷坪

传说以前川渝地区没有黄桷树。王家大山下有个叫黄阁的穷书生一举成名,到福州当了知县。刚一到任就遇上了天旱,日子难过得很。

黄阁平时喜欢栽花种草,就劝人们在房前屋后大种榕树,几年工夫,城里城外,处处有大树遮荫,三伏天也比以前好过了。于是福州有了一个外号——“榕城”。当地人为了感谢黄阁,就把榕树改成“黄阁树”。后来一想,不对,直呼姓名是很不尊敬的,何况人家还是一个“父母官”呢!于是就改为“黄葛树”,后来又写成了“黄桷树”。

黄阁是个清官,卸任之时,他叫人砍了好多榕树丫枝。一进三峡,凡是靠船的地方,他都叫人把丫枝插在岩石缝中。不几天,这些丫枝全部活过来了。就这样,丫枝一路插到了自家门口。

多年后,大树如伞,人们歇凉时就会提起黄阁做的好事。后来,人们干脆把黄阁老家周围叫做“黄桷坪”。

磁器口

磁器口原名龙隐镇,曾是一个热闹非凡的水陆码头,为嘉陵江下游物资集散地。

磁器口,以出产瓷器而得名。在1918年地方商绅集资在青草坡创建了新工艺制瓷的“蜀瓷厂”,瓷器质地很好,品种繁多,名声渐大,产品远销省内外。渐渐地“磁器口”名代替了“龙隐镇”。 

新闻纵深>>

传承地名文化 他们一直在行动

刘何跃创作的地名视频《呼归石》获奖。

吴元兵喜欢收集街名资料。

保护地名文化,不仅仅是政府在行动,民间还有一群热爱巴渝文化的人在默默做着力所能及的事。

31岁的刘何跃是四川美术学院动漫学院特聘教师,也是业内小有名气的插画师。本周一,他再次带着学生们到南滨路、黄桷坪、涂山寺采风,为他们讲述重庆老地名的动人故事。

他从小就喜欢听爸爸和外公外婆给他讲金竹寺、呼归石的故事。长大后,以此为灵感,创作出《金竹寺》《呼归石》一系列巴渝文化绘本,广受欢迎。上周,刘何跃创作的《呼归石》动画短视频在国务院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美丽中国 地名寻梦”全国地名文化短视频征集与展播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我想把属于重庆的这些精神财富通过画笔保留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老地名里蕴藏的美好品德,应当被后人铭记。”刘何跃说,如何将地名最美、最真实的一面,从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中发掘出来并延续下去,是年轻一代的职责。为了完成创作,他多次去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查阅史料,并进行实地走访。

平时一有空,52岁的吴元兵就会走访重庆的历史文化古迹,收集街名、历史、名人的资料等,探访寻常巷陌中的历史文化。

知名地名学者、民俗专家李正权,著有《重庆地名杂谈》等20余部书籍,已68岁的他依然笔耕不缀,坚持整理书写重庆老地名的故事,对每个重庆老地名都如数家珍。他说,地名就像空气一样,让我们丢不开、摆不脱、离不了。 

重庆的“岩”

观音岩 此处地处山腰,原有一观音庙建于岩上

曾家岩 清代中叶,有曾姓者在此建房定居而得名。

鹤皋岩 清道光25年,文人龚靖皋经此,见白鹤飞翔于岩上林中,即挥书“鹤皋岩”三字。后演变为鹅公岩。

重庆的“街”

棉花街 清末至民国年间为棉花、棉纱帮交易市场,因此得名。

火药局街 因清代绿营火药局设此得名。

金汤街 因靠近古城门通远门,取固若金汤之意得名。

打铜街 此地早年多手工业铜作铺,故名。

信义街 清代名接圣街。抗战时期成为繁荣商业街道,取商业道德“守信讲义”之意更今名字。

重庆的“路”

和平路 原为培德堂街、五福街、金鱼堂街、走马街,1945年改建成公路,取人民向往和平之意合并命今名。

民族路 原分段命名为龙王庙、靴子街、木牌坊、小梁子、会仙桥、都邮街,抗战初期拓宽改造,1939年合并称今名。

民权路 原分段命名为都邮街、关庙街、鱼市街,1939年拓宽改造后命今名。

民生路 原分段命名为劝工局街、武库街、杂粮市,1936年修建公路,1939年合并命今名。

邹容路 为纪念清末民初著名的启蒙人士邹容而起。

中山路 为市区中轴主干线,1931年建成通车,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命名。

大同路 旧名牛皮凼,1939年因设渝女师更名女师校街,1940年扩宽路面,冉家巷部分地段并入,取“世界大同”之意。

渝州路 原分段为大石路、东风支一路,1981年以重庆古称渝州合并命今名。1938年始建。

重庆的“口”

较场口 明清时期为“武举”考场及阅兵操练处,又是通往南纪门、储奇门等地的要道口。

两路口 旧时此地为出重庆分道口:一路通成都,一路通川北。

道门口 清康熙初年在此建川东道署,道署门外的街市因此得名。

滩子口 清光绪年间,此处是滩脑壳通往巴县城山路必经路口。

磁器口 因附近青草坡清代盛产瓷器并在此集散而得名。

井 口 此地处山溪入江处,明末建有盐井。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纪文伶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