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德骑
中国第一艘国际标准的远洋巨轮是怎样建造出来的?中国又是如何从以前造了船也卖不出去,发展为如今的世界第一造船大国?近日,重庆江津籍作家舒德骑创作的40万字长篇报告文学——《大国起航》正式出版。
作为中宣部2018年主题重点出版物之一,《大国起航》详细描写了中国船舶工业如何逆流而上,不断发展壮大的故事。
“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67岁的舒德骑说,讲述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书籍并不多。他用了20多年的时间来积累素材,书中的很多故事都鲜为人知。
邓小平“赶船下海”
1977年12月6日,这是在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史值得铭记的一天。
这一天,邓小平把即将上任的国防工业部六机部部长柴树藩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和他谈起了中国船舶工业的问题。
“中国的船舶工业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邓小平语重心长地对柴树藩说。
邓小平的这个指示让柴树藩始料未及。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相当缓慢。性能先进的舰艇造不出,国内的民船也不愿用“中国造”。造了船也卖不出去,更别提打进国际市场。
事实上,邓小平作出“赶船下海”的指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早年,邓小平在赴法国勤工俭学时,仔细研究了欧洲各国船舶工业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他意识到,船舶工业绝对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准。一个没有现代化船舶工业的国家,也绝不能成为现代化国家。
用500万完成1个亿的技术改造
当时,中国建造的货船每小时的最高航速只有15海里。而日本建造的大型高速集装箱船,每小时航速已超过了25海里。
如何才能让中国建造的船舶打进国际市场?柴树藩认为,首先要给中国船舶工业“把脉”。他和同事走访了很多造船工厂开展调研,总结出了中国船舶工业的诸多问题。
柴树藩意识到,要让中国船舶打进国际市场,首先要抓紧对中国船舶工业进行技术改造。
六机部邀请了日本专家顾问团对中国船舶工业技术改造方案进行论证。然而,顾问团历时半年多时间提出的改造论证报告,却把很多中国造船厂吓了一跳。
以大连造船厂柴油机分厂技术改造为例,要改造成年产10万马力的船用柴油机生产厂,需要1亿美元的改造资金。
1亿美元,对大连造船厂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但是工厂并没有因此放弃,工厂根据改造论证报告,提出发挥科技人员和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立足现有条件,以改造现有设备为主,购进关键的部件和新设备为辅。
短短几年,大连造船厂就成为了一座能生产“当今世界最先进、最复杂、最尖端、最经济的船用主机”的中国现代化企业。这是挪威的船检专家们对大连造船厂完成技术改造后的评价。
更让专家们惊讶的是,工厂技术改造总共花费了不到500万美元。
“用500万完成1个亿的技术改造”,成为了中国船舶工业技术改造的典型案例,也是中国船舶工业技术改造的一个缩影。
“世界船王”订购6艘中国造巨轮
要让中国船舶打进国际市场,必须选准一个突破口。经过反复调研和商讨,六机部决定:首先突破香港。
1980年3月15日,有着“世界船王”之称的爱国华侨包玉刚从香港抵达北京。
包玉刚生于浙江宁波。他曾专门举行过记者招待会,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我的根在中国。”
此次包玉刚来到北京,是要与中国合资联营“国际联合船舶投资有限公司”,助力中国船舶工业发展。
同年,包玉刚经营的环球航运集团与中国船舶工业公司签订了一份订购合同书。中国船舶工业公司将为环球航运集团建造6艘适航于湖泊的散装货轮。其中载重量为2.7万吨、3.6万吨、6.2万吨的各两艘,总价值1亿美元,暂定2年时间交货。
“世界船王”包玉刚动用1亿美元向中国订购6艘巨型轮船的消息,在香港掀起了轩然大波,也震动了世界造船界和航运界。
建造中国第一艘国际标准的远洋巨轮
中国能不能按照国际标准建造万吨巨轮?
“我们当时完全是铤而走险。”原大连造船厂厂长孙文学回忆说,当时,对方提出的造船要求十分苛刻,国内别的船厂都不敢接。
孙文学心里清楚,这将是中国按照国际标准建造的第一艘出口万吨货轮。
“这个国际标准对我们来说,可以说是闻所未闻的造船规范。”孙文学说,工厂必须克服规范不熟悉、质量要求高、交工期限短等困难。
为此,工厂组织全厂上下认真研究,集思广益,对照新的标准,提出各种难题380多条,并针对每个难题制定解决措施。
孙文学发现,国际标准对轮船的焊接、切割、喷漆等工序,都有精细而又严格的要求。即便是船厂老工匠切割出来的钢板,到了国际验船师那里,也无法通过。因为过去对切割精度和光洁度,根本就没有明确的规定。
为了规范作业,工厂开办了技术训练班。工人们每天勤学苦练国际标准要求的造船技术。不少干部、工人连续几天几夜不下船台。实在太困了,就靠在钢板上打个盹;饿了,就啃上两个食堂送来的玉米或高粱饼。
工厂要求,只有取得了外国船级社颁发的焊接合格证后,才允许从事这艘巨轮的焊接工作。
“长城”号出海远航无惧风浪
中国第一艘国际标准的远洋巨轮被命名为“长城”号。它寓意着这艘巨轮将开创中国造船史上的一个新纪元,筑起海上的“长城”。
不负重托,经过300多个日夜紧张繁忙的工作,“长城”号终于成型了。
这艘巨轮长为197米,宽为23米,高为14.3米,设有5个大舱,配备4台吊车。经过测量,船身长度误差只有2毫米,宽度误差为零。还有两项主要指标的误差,也分别仅为1毫米和2毫米。
如此出色的造船水平,即便是在德国和日本先进的造船厂,也很难达到。英国劳氏船级社的资深验船师艾伦先生完成检测后,惊叹不已。他在船上来来回回地再测量了一次,称赞这是“世界造船界罕见!”
1981年9月14日,“长城”号在大连造船厂顺利下水。
1982年,“长城”号如期交船。“长城”号的首个航程是从香港前往美国。
途中,“长城”号在太平洋经历了4次狂风巨浪,船体倾斜达到45度。但“长城”号始终未偏离航向,各种设备运转正常。
“长城”号抵达美国后,经过检验,船身上的万米焊缝无一处破损,全船油漆无一处剥落。
1984年,挪威船级社(DNV)向大连造船厂递交了QA证书。中国船舶工业真正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长城”号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船舶工业的高品质,开启了中国船舶工业走向国际的新篇章。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刘波 摄影 许恢毅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