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到了,网店的纸卖疯了,重金求童子尿,非遗传承需要你。”
李文德最近在村里祠堂门口贴了一则红纸黑字的“寻尿启事”,引来了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这也让杭州富阳竹纸的“人尿发酵法”走进大众视线,引发了热议。
▲寻尿启示
提起富阳,很多人会想起《富春山居图》,但鲜少人会关注到,这幅传世名画正是创作在这张千年名纸上流传于世。这张纸,在富阳的深山里已经传承了一千多年,历史上的“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说的就是它。因为皇帝元日庙祭时用它书写祭文,又得名“元书纸”。
李文德出生于制纸世家,到他这儿,已经是第九代。从父亲手里接过造纸的行当,李文德把原先的家庭小作坊,拓展成了造纸厂,带着元书纸走出了深山,建立起自己的销售渠道。2014年,他又开了淘宝店,想把纸卖给更多的人,让这门手艺流传下来。
沿袭“人尿发酵”的传统,以往,李文德都是以20-30元1桶的价格向村里的小学采购童子尿。天猫双11来了,销量的大幅增长导致制纸原材料出现缺口,李文德不得不把童子尿价格提升到了200元1桶。于是,才有了“重金求尿”的故事。
对于网络上的关注、玩笑甚至还有些炒作质疑,李文德选择照单全收:“我只是讲出了元书纸制造的要点,每个人看事情的角度都会不同,这很正常。”
走红
“人尿发酵法”是富阳竹纸生产的绝技。
从一株嫩竹到一张纸,需要经历断青、削青、拷白、入塘、石灰液浸泡、蒸煮、出锅、翻摊、缚料、淋尿、入塘、榨水、捣浆、打纸、抄纸、晒纸等大大小小72道工序,整整耗时半年。
“富阳流传下来的古法造纸里,淋尿工序就存在,如果脱离了这道工序,总觉得缺了什么。”李文德说行业内也一直在探究,在发酵环节淋尿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只是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他认为,这个工序既然被流传了这么久,必然有它合理之处。
万万没想到,也正是这一道工序,让他在双11前犯了难。
2014年,李文德就开设了淘宝店,拓展线上渠道。由于缺乏专人经营,生意一直有一搭没一搭地维持着,他的主要销售渠道依旧建立在线下。不过,这两年,他发现了一些小不同。
天猫双11已经不是单纯的电商销售,它在改变很多人的购物习惯。去年双11,他的订单就迎来了一个小爆发,到了今年,这个情况愈加明显。“很多人都觉得这时候买东西便宜,来问订货有没有活动,我也配合做了一些小优惠。”于是,李文德发现,厂里的材料逐渐有些不够用了,尤其是发酵工序要用的童子尿最为紧张。
以往,李文德都是以20-30元1桶的价格向村里的小学采购童子尿,为了弥补上这块缺口,他便想从有孩子的村民家里下手,于是在村里祠堂门口贴起了“寻尿启事”,把价格提高到了200元一桶。没想到,这件事经过媒体一曝光,迅速走红网络。这些天,李文德的电话快被各种“卖尿”人士打爆,甚至有位自称幼儿园的老师表示可以长期提供“童子尿”。
“暂时还是希望在本地解决这个问题,不然运输、真假都是问题。”李文德说,童子尿的问题还算好解决,从开厂到现在,最难的还是人手问题,“逢年过节都要拿着香烟上门求师傅来厂里。”
李文德回忆,曾经村里有个小有名气的制纸师傅,周边各厂争相邀请,结果这个师傅每边都答应,开工之后,三天两头不见人影,引得工厂间矛盾不断。为此,李文德跑了好几趟外地,把外面的工人带进工厂,才算解了燃眉之急。而现在,厂里工人的平均年纪在不断提升,年纪最大的一位师傅已经70多岁,人再次成为了问题。
2006年,富阳竹纸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在这个讲究效率的年代,慢工出细活似乎已经很难吸引人。
传承
小满前后,烟雾迷蒙,李文德带着厂里的工人们上山了。
砍竹子需要跟时间赛跑,短短十几天内,李文德和工人们就需要砍下几十万斤的嫩竹,为元书纸制作准备足够的原材料。“竹子太嫩,出浆低,可一旦太老,纤维就会变硬,影响纸张柔韧性。”基本上,竹子的砍伐期,大家的午饭都是直接在山上吃干粮解决。
砍竹子只是第一步,每一道工序,对于造纸师傅来说,都是一次脱胎换骨。李文德身上,写满了造纸的故事。
摊开手,可以看到老茧密密麻麻地分布在张文德掌心甚至指尖,在他看来,这些都是长时间从事造纸,身体给他最好的保护。“现在条件好太多了,洗石灰也就是翻摊工序,可以用水泵冲洗,橡皮手套、下水裤都有。”在以前,工人造纸过程中,几乎没有保护措施。
小时候,李文德学造纸,由于双手双脚需要长时间接触浓度极高的石灰,娇嫩的手部和脚部皮肤表层,经常会穿洞脱落,尤其是脚趾的夹缝中间,更是没块好皮。能贴上个创口贴,已经算那时村里的大户,更多人只能用油漆糊住伤口,继续干活。“为了让皮肤能更厚一些,有时候就会用点燃有烟但是没火的稻草熏皮肤,坚持半小时到1个小时。”这是李文德那一代学造纸的手工艺人几乎都有过的经历。
李文德出生在富阳湖源乡最靠近深山位置的后坞村,山区物资富饶,交通闭塞。住在湖源乡山里都知道这样一句乡野俚语,“湖源十八渡,渡渡要脱裤”,一条湖源溪把这个村落隔绝了起来,这里鲜少有人进来,也几乎没人出去。村里的人基本以造纸为生,这吃饭的手艺也就这样代代相传。
直到1997年,元书纸收购价断崖式下跌,打破了这个小村子的平静。原先260一捆的元书纸,到了那一年,直接降到了105元到120元一捆,而收购方也由原来的供销社转变成了私人经营的老板,销路变得极不稳定,不少村民家里囤积了大量的纸。
为了寻求生路,李文德身边越来越多的造纸师傅开始放弃这门手艺。“那一段期间,光村里就有三分之二的人,家里的作坊停了工。”这个情况也在富阳一带蔓延开来。
出山
彼时二十八岁的李文德,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出山跑销路。
尽管当时连自己的父亲,都没去过富阳市区。在父母的建议下,李文德把第一站,圈定在了有亲戚所在的上海。
对外面一无所知的李文德,压根不知道市场在哪里。先跑了一圈殡葬区及寺庙,结果发现,看起来都是黄色的纸,但是用途完全不匹配。于是,只好用最笨的办法,跟亲戚借了一辆三轮车,拉着元书纸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叫卖,也基本无人问津。直到一天,一个花白头发的大伯一眼认出了元书纸,给他指了一条明路:福州路文化街、城隍庙。
找到文房四宝的源头之后,李文德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收购了村民们家里的囤纸,让大家继续造纸,逐渐把价格提升到原来的水平,“先要能生存,才能继续下去的动力。”
▲元书纸制作
没有中间商的价格优势,很快帮李文德在上海打开了市场。在亲戚的帮助下,李文德后来又租赁了一个小仓库,委托给他照看,自己则更多负责产品生产和客户维系,一条相对稳定的产销链条终于打通了。在这期间,李文德积累了一笔资金。90年末,他对自家作坊进行了一番改造,建起了一家小型造纸厂。
直接接触客户群体后,李文德发现,不同客户对于纸的大小、品质层次都有着不同需求。这些年李文德也在优化造纸技术,提升工艺水平,把单一的小规格元书纸,延伸出不同规格尺寸、品质成色的元书纸,售价也在100多元1刀(1刀即100张)到1200多元1刀不等,以此来适应更多样化的市场。
就这样,善于捕捉市场的李文德,逐渐把厂子壮大了起来。去年,厂里的流水达到了六七百万元,可他把各种成本一刨除之后,也就够养家糊口。李文德说, 1刀普通元书纸的利润仅在10元左右。
“做文化,不能老想着赚大钱。”李文德觉得自己有信心坚持造一辈子的纸,更重要是技艺本身带来的价值感。比如元书纸经过石灰水浸泡,表面充满光泽,这是机器纸无法代替的,经过若干年氧化,还能做到摩擦不破,百褶无痕。
至于传承,他也有着自己的“小心机”:“我现在哄着自己儿子在帮忙,说不定帮着帮着就有感情了呢。”
原标题:双11最“奇葩”卖家:200元一桶求童子尿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