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博士来渝开讲座 教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好奇心
03-24 18:15:27 来源:上游新闻

“我去过新西兰的热带雨林!”3月24日,重庆科技馆科技·人文大讲坛上,7岁的杜雨桐告诉主讲人、植物学博士,玉米实验室创始人史军。史军向小朋友提问道:“真的是雨林吗?那你告诉我那个地方的样子。”

“热热的,好多树,肯定是雨林呀!”

“你能确定你去那里年平均气温18℃,年降水量不少于1680mm吗?”

史军还与孩子们一起讨论“世界上生长速度最快的树叫什么?”“猪笼草吃动物是因为它太馋了?”……

史军与杜雨桐和其他小朋友的对话模式,其实是在教给现场的家长,如何对待和培养孩子的科学好奇心。史军结合自己多年经验,给出的答案是:培养孩子的科学意识比教给孩子知识更重要。

att_724812.jpg

讲座现场

误区一:盲目让孩子记忆背诵各种科学内容

对策:要让孩子觉得好玩:把“有用的”变成“有意思的”

“植物学家是什么?”史军给现场的小朋友提出一个问题。

“植物学家就是认识全天下植物的人!”

“到底什么是有用的?考试内容吗?并不是这样的。”史军向家长们分享自己的感触,自己是植物学博士,与植物对话、同植物共眠,但全世界植物多达40万种,自己尚且只能认识一部分,更何况孩子们。

史军说,很多科学家、植物学家,其实他们都不是经过背诵学习出来的,而是从小拥有对科学的好奇与热情,通过多年努力探索,有了自己对科学的理解和知识体系。让孩子们形式化地学习和背诵科学知识,有时候往往适得其反。

att_724815.jpg

孩子在科技馆体验

史军说,孩子的思维其实远比大人有创意,家长们应该去努力保护。并不是每个人长大都要去当一名科学家或是植物学家,但是如果让孩子从小把科学当作有意思的东西,而不是有用的,长久所培养出来的探索意识将会对孩子未来的各方面受益匪浅。

误区二:扼杀孩子的科学求知欲

对策:与孩子共同探索 “我也不知道”其实对孩子大有好处

讲座过程中,一位孩子告诉史军:“每天上学,其实我都想看看楼下草坪里的小蜗牛长得怎么样了,但是妈妈拉着我的手直奔学校,后来我根本没有看到我昨天的小蜗牛了!”

att_724813.jpg

孩子体验“野外露营”

史军认为,家长们一些不经意的行为,往往就扼杀了孩子们其实刚刚在心中生出的科学萌芽。孩子想看第二天的蜗牛,其实就是对于科学的探索,通过观察,能够感受到今天与昨天蜗牛的区别,在感受大自然变化的同时,不断总结不断思考,这个对于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小时候往往会有很多问题向家长提问,有的家长会由于不知道而自己编出错误的答案来敷衍孩子,史军建议,这个时候,不妨大胆说出自己不知道,这对于孩子会大有好处,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去探知真相,在给出孩子答案的过程中,既让孩子感受了探索了乐趣,还会提高自己对于答案的探索能力。

误区三:忽视身边,大自然就一定是去植物园

对策:要陪孩子感知生活:给孩子发现大自然的眼睛

“周末我要带孩子去植物园感受大自然。”史军说,这是自己听到最多的话。

其实,大自然就在每个人的身边,甚至,带孩子逛菜市场认菜、带孩子逛小区草坪认花,这些也能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相比于去植物园,家长如果与孩子共同在生活中去感受,不仅仅能够拉近亲子距离,让孩子感到充实,生活中的动物植物,更为自然,是孩子们可以触碰到、看到、闻到的,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就在身旁边。

att_724814.jpg

孩子观看科技展板

新闻多一点>>

关于史军

史军——植物学博士,玉米实验室创始人,前果壳阅读图书策划人,中国植物学会兰花分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前《科学世界》杂志副主编,《Lonely Planet》旅行丛书的译者之一。著有《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新浪微博超级话题#一点植物学#制作人,总阅读量过亿次。

上游新闻记者 张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