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上游深阅读丨平日里,他们是教师销售员医生企业家……灾难面前,他们竭尽全力挽救每一个生命
11-08 06:46:26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000_副本.jpg

重庆蓝天救援队在出发前作队伍集结。

他平时是报社记者,每当危机发生,冲进电话亭脱下西装,换上蓝色紧身衣和红色斗篷,便具备了无穷能量,行侠仗义,拯救地球。这是漫画中的超人形象。

在重庆,也有这么一群“超人”——重庆市蓝天救援队。

平日里,他们是教师、销售员、医生、企业家。一旦市民生命受到威胁,立即穿上蓝色队服,免费提供专业救援。他们虽然没有与生俱来的超能力,但在灾难面前,仍竭尽全力去挽救每一个生命。

重庆蓝天救援队,一支默默无闻的民间公益救援队伍,今年是他们正式成立的第四个年头。

10月28日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发生后,重庆市蓝天救援队接到救援任务,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参与落水车辆联合打捞救援。蓝天救援万州队副队长周小波是第一批抵达现场的队员,不久后,他接到消息:父亲在失事公交上。此后几天,他依然坚守在现场和队友们并肩救援。

蓝天救援重庆品牌督导官、重庆市蓝天救援队队长骆明文在朋友圈里发过一句话——“人生不就是这样吗,接受一个平凡而普通的自己,但也偶尔的,感觉自己像个英雄。”

A他们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

普通 队员们来自各行各业

他叫张莹,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专业是绘画与设计,风度翩翩,喜欢带着学生外出写生,或打理家中精致的小菜园。

他叫易发军,机动车考试科目三考官,看上去挺严厉,不过考试时,总会温柔地提醒考生们正常发挥,不要紧张。

她叫付小红,在医院党政办负责党建工作,笑起来眼睛弯弯的,喜欢弹一曲古筝《春江花月夜》,还爱跳民族舞。

他叫周小波,小学体育老师,教孩子们走正步,对这位退伍军人来说驾轻就熟。

他叫熊伟鹏,万州一家知名影楼的负责人,当地人都喜欢去他那里拍照。

……

“CQ,CQ,CQ,这里是重庆蓝天救援应急协调中心,接到救援任务,请各位队员赶到队部集合!”接到这句指令,这些平时看似并无交集的人迅速汇集一起,身份顿时变为重庆蓝天救援队队员。

蓝天救援是一个全国性纯公益的民间紧急救援机构,队员们利用业余时间,免费向公众提供灾难救援、户外失踪救援、医疗保障、无线电通讯保障和防灾减灾知识培训。重庆市蓝天救援队自2014年正式成立,从最开始的11人发展到目前全市18支队伍,包括各区县和高校工作部,队员近500人,志愿者2000多人。

队员们都有各自工作和固定收入,有销售员、医生、教师、企业家,其中退伍军人、武警占了近三分之一。他们要么时间相对自由,要么利用年假参加救援。

“我们哪里算是英雄,都是做的平常事。”骆明文轻轻地摇摇头笑了起来。晚上11点,四天四夜的救援任务结束后,这位36岁的年轻队长眼里布满血丝,但眼神清澈,目光如炬。他的皮肤黝黑,那是常年阳光下暴晒的“馈赠”。

专业 从水下机器人到搜救犬

01.jpg

2017年6月,救援队在茂县山体滑坡现场进行救援。

重庆蓝天救援应急协调中心主任张莹有一大堆证书,无线电通讯、高级无人机操控、冲锋舟驾驶、技术绳索、红十字急救、AHA急救、救援潜水……掌握的技能越多,意味着救援更高效,更有保障。年过五旬的他仍坚持参加队里每周的例行体能训练,5公里跑、野外拉练等。

队长骆明文是万州区无线电运动协会会长,刚拿到船舶驾驶证,目前正在学习直升机驾驶。

民间组织不等同于业余。相反,重庆蓝天救援队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完整的组织构架。大多数队员都有一手绝活,是某个或多个领域的行家,像技术绳索救援、公共安全潜水救援、高山救援、城市搜救、心理救援……都不在话下。

队员们还经常自筹资金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当地武警、消防也将一些专业救援知识技能倾囊相授。目前,重庆蓝天救援队参加过国内外专业培训300多人次,包括2017年联合国亚太区域国际搜索与救援标准模拟演练、2017蓝天救援队地震专业救援全国大培训、2018年重庆“5·10”洪涝灾害救灾应急演练等。

他们的专业性从装备上也可窥探一二。重庆蓝天救援万州队拥有三台救援车,包括装备车、指挥车和一辆19座大客车,一台水下机器人,一台声呐、三条动力橡皮艇、专业绳索装备、发电机、户外照明设备、卫星电话、医用担架、三台用于山野搜索和洪水救援的无人机、AED(体外除颤器)、液压剪……

队里还有一只搜救犬,这只勇猛的拉布拉多犬经过专业训练,可以在地震现场执行搜救任务。

在蓝天救援应急协调中心指挥室里,有一套监控调度系统,能看到各个队员的方位和实时信息,可以通过调度系统进行呼叫。

“永远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是骆明文常对队员们说的一句话。在他看来,只有平时多演练、多备战,出现突发状况需要救援保障时才能“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及时 救援热线24小时开通

重庆蓝天救援免费救援热线是4001759958(全国热线4006009958)。这是他们精心挑选的号码。“175”是指三峡大坝蓄水后的水位,“9958”是“救救我吧”谐音。

市民打进求助电话后,会立即转移到三个人的手机上,包括骆明文、张莹及值班人员,他们24小时开机。队长会立即在救援微信群里发布备勤信息,对事件性质进行研判,根据区域性,通知到相应各区县或是邻近的蓝天救援队,并立即派出擅长该领域的队员,与当事人联系,携带相应设备赶往现场。

如果是超出能力范围的事件,会立即上报位于北京的全国蓝天救援协调中心。像地震等大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

“请你记住这个号码,也希望你不要用到它。”骆明文笑着说。

在队员准入制度上,也有较高门槛。年满二十周岁、拥有完全行为能力、有一定时间和能力、有较为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以及社会保险,身体健康的人才能申请成为志愿者。要成为正式队员,更不容易。需要具备一定专长,并参加蓝天培训和技能考核,有两样技能是必须要会的:无线电操作和医疗急救。

服务到一定时长后,经过技能和品行考核,才能成为蓝天救援队预备队员,再服务满一定时长,才能“转正”,发放统一编号。他们希望进入的人,是真正愿意投入公益事业的,并且持之以恒。

骆明文说,的确也有人抱着这样的心理,觉得救援是一件“有点酷”、值得炫耀的事,进来几天就觉得没兴趣。所以即使是正式队员,如果长期不参与救援,或是出勤时间达不到标准,会被降级甚至劝退。

有紧急任务时必须十分钟到达指定地点,你做得到吗?

有突发事件需要备勤时,必须24小时随时待命奔赴任务现场,你做得到吗?

要用业余时间来学习救援知识和救援保障,你做得到吗?

因为他们要做的事情,是“在各种危机面前,竭尽所能地挽救生命”。

改变 放弃闲适生活随时待命

“我志愿加入蓝天救援队,遵循人道、博爱、奉献的志愿精神,勤奋刻苦、努力训练、团结友爱、自助助人,在各种危机面前竭尽所能的挽救生命。”

2014年,当骆明文带着第一批队员在借来的简陋办公室里,宣读入队誓词以后,他的生活轨迹便改变了。

骆明文是一家汽车租赁公司及一家广告公司负责人,还兼任万州区侨联副主席。

他本拥有闲适的生活。一年旅行三四次,在洒满阳光的窗前喝着茶,在家里邀约好友喝酒、K歌。不过,这都是参加蓝天救援之前的事了。

现在骆明文的空闲时间大部分都用于救援这份公益事业上。他把公司场地一部分拿出来,用作蓝天救援的办公室。

公司员工小罗看到过老板执行任务,“可威武了,很有队长的范儿!”但他也“抱怨”说,老板放在蓝天的精力比公司更多。“本来有很多生意要谈,可遇到有任务,就推给员工去,员工能力有限,有时拿不下来。类似的损失太多了。”

车上和办公室,骆明文都准备了一套队服,睡觉时手机必定放在枕头边,随时保持待命状态。

2015年,“东方之星”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沉没。骆明文带领队员赶赴失事水域参加江面搜救。在救援现场,他和队员们坚守了7天,经受江水侵蚀,蚊虫叮咬,天天吃方便面。

严格 不参与任何的商业合作

蓝天救援提供的是无偿救援,所有队员都不领一分钱薪水,不做收费项目,不参与商业合作。

队员们还要自掏腰包补贴路费、餐费、购买救援装备和参与培训,甚至队服都要自己掏钱购买。公共救援设备则是筹资,也会有企业捐款,像今年刚添置的价值5万多元的声呐,就是队员们自发捐款购买的。

建队以来,骆明文已经自费数十万元用于购置设备、培训,像张莹、张驰、陶宏翔、黄春龙等老队员,每年花费在出勤救援、培训和装备上的费用也都有一两万元。

蓝天救援队不允许接受任何财物的感谢,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不允许接受被救援人员或家属请吃饭,连一支烟都不能接。只有送锦旗和捐助救援设备是允许的。

蓝天救援队也欢迎企业的赞助,但必须是出于纯粹的公益目的,如果对方要求冠名、宣传之类,会坚决拒绝。张莹说,民间公益救援一旦掺入了商业利益,容易人心涣散,迷失方向,改变最初纯粹的公益性质。

张莹说得很实在。虽然队员们在救援面前可以什么都不顾,但他们也常说这样一句话,“工作第一,家庭第二,救援第三。”不提倡因为救援而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在蓝天救援队的公众号里,有网友评论说,“只出钱的叫慈善,只出力的叫公益。像你们这样,既出钱又出力的,可能叫傻子吧。但是,感谢像你们这样的‘傻子’。”

未来 将涉足空中救援领域

重庆蓝天救援队自组建以来,参加过监利沉船事故救援、鲁甸地震救援、茂县塌方救援、斯里兰卡国际洪灾救援等大型灾害救援行动,还参与了上百起道路车祸救援、溺水人员打捞、失踪人员搜救、危房排危等任务。

张莹还是重庆市蓝天救援队高校工作部的队长。防灾胜于救灾,防灾减灾的知识技能推广尤为重要,是蓝天救援的常规任务。他便利用自己高校教师的身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组织学生们利用课余参与心肺复苏、校园疏散、防溺水、交通安全等知识技能的学习训练,学成后再到其他中小学校及社区宣讲推广。张莹还积极鼓励这些师范专业的学生考取“急救证书”,只为今后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生命安全保障,为创建平安校园出一份力。现在,这支特殊的蓝天救援“讲师”队伍发展迅速,在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安全职业技术学院,以及主城部分高校都开始发芽开花。

目前,重庆范围内正在布点空中救援,未来有可能将与一家通航公司进行公益合作,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免费出机。

作为政府的辅助救援力量,蓝天救援队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小事”,比如摘除马蜂窝和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大型活动的安全保障、医疗保障,配合政府应急体系完成各种灾难事故的救援。

队伍组建初期,有时得不到市民理解,每周都会接到好几个无效电话。骆明文解释说,蓝天救援的职责主要是生命救援,像普通的交通事故,如果没有人员伤亡一般不会出动,避免浪费社会资源。

B他们的救援故事让人泪目!

她伸出双手抱住冰冷遗体

02.jpg

2017年8月,救援队在九寨沟地震灾区执行救援任务。

30岁的吴瑶皮肤白皙,瓜子脸,大眼睛,在一家通航公司做销售。

她参加的第一次救援,也是建队之初第一次溺水打捞行动。12岁的留守男童在水库溺水身亡,岸上70多岁的老人哭着呼唤他的名字。队员们一边安抚老人,一边用三角钩来回“筛”,这种“土”办法在浅水水域很有效。

打捞了几个小时,孩子还没踪影。队员们谢绝了老乡安排的午饭,买了方便面在岸边轮流吃。刚吃了几口,孩子找到了,她甩下筷子跑过去。水库是个斜坡,水不深,但距岸边有很高的坎,为了避免对死者身体造成再次损伤,队友将男孩举出水面,交给吴瑶。

她没有犹豫,伸出双手接过冰冷的遗体,男孩身体已变得僵硬,长出了尸斑。“当时并没有害怕,只是觉着心疼,这也是一位母亲的孩子啊。”

男孩家人哭着表示感谢。如果请一个打捞队,可能需要上万元,这对已经失去孩子的农村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

吴瑶也是一个7岁孩子的妈妈,每次出勤前,儿子都会搂着她的脖子使劲亲。

“儿子啊,妈妈不仅要保护你,还要帮助更多人。”她希望以身作则,从小就培养起孩子帮助别人的意识。现在儿子在路上碰到蓝天救援的车,都会敬一个少先队队礼,还会时常打电话给她,“妈妈,你在执行任务吗?冷不冷啊?”

不打捞起来,餐馆就不营业

今年7月初,云阳云开路305省道黄石段发生了一起小车坠河事故:车掉进长江云阳段支流,不见踪影。水深达40多米,水底有厚厚的淤泥。

队员熊浩是万州一家餐馆的老板,他接到任务后,匆匆把店门一关就奔赴云阳。看着家属悲伤又急切的眼神,他悄悄拨了个电话给妻子,“今天不用等我回来。不找到人,咱就不开店!”

熊浩和队友一起,早上7点下到水里,晚上8点收队,中午就在船上刨几口盒饭。他们先是用三角钩等设备在江底进行地毯式搜寻,接着又利用声纳探测仪和强磁拉网,驾驶冲锋舟在落水点周边搜索。橡皮艇没有遮挡物,在近40℃的高温下暴晒,熊浩的后背和腿上被晒得脱了一层皮,轻轻一拍就往下掉。

经过4天4夜艰苦排查,终于在离岸76米、水深43米处,发现了坠河车辆。潜水员及时固定住车辆,调动了轮渡载吊车等设备进入定位水域打捞。4小时后,坠河车辆浮出水面。100多个小时的搜寻打捞终于有了一个结果。

熊浩百感交集,这个平时坚强的汉子趴在冲锋艇上,泪水夺眶而出。

“心血总算没有白费,把你从冰冷的河水中找了回来,给家属一个交代,让亲人再看你一眼。”熊浩和队友们面对遗体低下头,集体脱帽默哀,送他最后一程。

孩子,对不起,我们尽力了

2015年冬天,彭水县一个7岁女孩放学后走山路回爷爷家,在途中迷路失踪。接到亲属求助电话后,救援队派出30多人,带上两架无人机,连夜出发,与当地政府、安监等部门联动,以女孩的大致失踪地点为中心,在方圆13平方公里范围搜寻。

搜救队寻遍了山洞、地窖、悬崖、废弃房屋,查看无人机拍摄的画面,希望找到有关孩子的物品和痕迹,但并没有任何发现。队员们没有放弃,认为女孩活着的几率非常大,继续扩大搜索范围。

然而,六天之后,找到的却是穿着红色棉袄,身背红色小书包的女孩蜷缩着的身体,已没有了呼吸。大家难以接受这个结果,女队员们抱在一起痛哭,觉得是自己没有做好。吴瑶也默默流泪,“对不起,孩子,我们尽力了……”男队员们纷纷转过头,湿了眼眶。“如果我们有热成像仪,如果我们搜寻得更细致一点,可能会早一点找到孩子,或许,她还活着……”

今年3月,一名2岁多的酉阳男童失踪。经过分析,怀疑小孩溺水,蓝天救援酉阳队在城区搜寻的同时并派队友下水打捞。最后孩子遗体在水域被找到,骆明文难受得揪心。“总希望这种救援越来越少。”

上午登记结婚,下午参加救援

黔江小伙杨梨和合川妹子罗兰都是蓝天救援队队员,两人在救援中相识、相知、相爱,约定今年7月12日,罗兰25岁生日这天,在杨梨的家乡黔江庆祝生日并登记结婚。

但在前一晚,得知合川将会迎来洪峰,两人当即决定连夜赶回合川。12日一大早,两人换上救援队队服,匆匆赶到合川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领证,接着跟随救援队出发前往铜溪,投入到解救被困群众的任务中,直至下午6点救援结束。

另一边,罗兰的妈妈忙活了一天,精心准备了一大桌饭菜,邀请亲戚共同庆祝。为了不辜负家人的心意,在救援队撤离铜溪时,两人决定向队里请假片刻,赶回合川家中陪家人们吃饭。

匆忙的晚饭后,小两口并未留在家中,又马不停蹄地赶赴蓝天救援队合川临时指挥部,参与疏散群众。晚上快12点,在被洪水淹没沿江阶梯的滨江路,两人双脚已被泡肿,但还在和其他队员一起劝导前来看涨水的市民撤离。

那一天,没有蛋糕,没有派对,杨梨掏出打火机当做蜡烛,给新婚妻子过生。花了两分钟唱完生日祝福歌,又继续执行任务。新婚之夜变为了抗洪现场,但对既是夫妻又是队友的蓝天队队员来说,他们认为更有意义。

快乐和充实是他们坚持的动力

03.jpg

今年7月,经过四天四夜搜寻,救援队找到云阳落水车辆。

几乎每个队员都曾被身边的人问过同样的问题:你加入蓝天有什么好处?在旁人看来,没有报酬,还要倒贴钱、贴时间,有时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值得吗?

“万一你或者你的家里人遇到意外,会不会希望有人立即出现在他面前?”张莹反问道。

黄春龙的答案是,“帮助别人,自己得到快乐和内心的充实。”42岁的黄春龙是一家商贸公司老板,他觉得哪怕对方递来一个感谢的眼神,都会很知足。曾有一个项目临近开标,因为要去救援,黄春龙匆匆做了标书,几乎是应付了事,最终没有中标,但他一点不懊恼,“生意可以缓一缓,救人不能缓。”

吴瑶很喜欢救援队里温暖的氛围,“在这个团队里,有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每一天,都过得快乐又踏实。”

骆明文的答案是,“参加公益救援,不是为了拯救多少人,而是希望影响更多的人,传播正能量和爱。”在他的影响下,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蓝天救援,万州青年商会、万州青年企业家协会等组织机构也给予了队伍极大支持。

新闻纵深

政府将加大对民间救援的扶持

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我国民间公益救援组织迅速涌现。时至今日已十年,这十年是公益组织的“黄金十年”,各地陆续成立了民间应急救援组织。张莹介绍,很多民间公益救援队伍的前身是有救护技能的户外爱好者组织,充满正义感,又有技术支持。

从松散的志愿者到规范化的社会组织,民间公益救援组织得到了身份的确认,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民间救援志愿者组织有其自身优势,遍布全国各地,危机发生时能快速作出反应,已成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新生力量和政府应急救援的有效辅助。但总体上看,志愿者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政府主管部门应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民间应急救援组织走上健康、良性的发展之路。”全国人大代表陈乃科去年曾以议案的形式递交了《关于发展民间应急救援力量的建议》,希望通过立法、财政补助等形式,让这部分民间公益力量更加合理、高效地发展壮大起来。

据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局负责人介绍,我市的民间公益救援组织正迅速发展,也以实际行动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目前,我市已登记注册名称中含有“救援”字样的民间公益组织有16个,重庆市蓝天救援队属于较早注册的组织之一。目前国家对民间救援组织的支持力度正在加大,体现在登记的便捷性提高,政府对其投入的辅助资金加大等。接下来还将进一步加大鼓励与扶持力度,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组织有效的技能培训,引导其健康有序地发展,做好政府应急工作的得力助手。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纪文伶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