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座山
约30-35亿年前,差不多是地球成陆的起始时间。当中国古陆块上的其他山脉都还在海水中酝酿时,这座山便已横空出世。
嵩山全景 | 摄影©孤城
这是中国境内最早形成的一座山。当它形成之时,万物混沌、四境无山。在苍茫和寂寥里,这山感觉太无聊了,陆续搞了几场运动,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到现在,这里保留的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完整跨越太古宙、远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地质“五代同堂”。
书册崖,“中岳运动”形成的石英岩地貌 | 摄影©境。界
它不算浩渺磅礴,长不过60余千米,以少林河为界,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虽只有一河之隔,两座山峰却生得风格迥异。少室山险峰簇拥,远远望去若一朵盛开的莲花。太室山威武刚劲,如一堵巨大的墙壁拔地而生。
远眺少室山 | 图片来自nipic.com
少室山秋色 | 摄影©Cookie80
太室山与嵩岳寺塔 | 图片来源nipic.com
建于北魏时期的嵩岳寺塔屹立嵩山脚下已有1400多年,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
太室山与法王寺塔 | 图片来源nipic.com 建于盛唐的法王寺塔算得上是中国最优美的一座佛塔,但它的名声却远不如位于西南边陲的另外一座塔——大理崇圣寺千寻塔,而实际上崇圣寺塔的建造是师从法王寺塔的。
它不算高耸入云,最高峰连天峰,海拔1512米。曾经还要更高一点,历经风化,今天的姿态算是老当益壮。
这就是中岳嵩山。因其古老漫长的年龄,嵩山被称为:万山之祖。
积雪覆盖的太室山 | 图片来自nipic.com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牧羊曲》
少林寺门前有一泓清水,叫做少溪河,不过现在已经看不到汩汩溪水了。曾经有人尝试在河底铺设排污管道,破坏了河床,溪水从此消失。在传承少林文化的过程里,少林寺也一直在改变与尝试。少林寺,是一个跨时千年的记忆,也是一个走向时代的标签。
山里有座庙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杜牧
少林寺里的僧人 | 摄影©孤城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以长江为界,南方和北方各自混乱,又相互对立的时期。在这段分裂、征战、融合的交替进程里:“庄生梦蝶”的浪漫玄学渐渐沉寂,儒教也没有很好的表现。
说到底,年年战乱,民不聊生,哪有时间搞事情。
可怕的是还冒出那种“何不食肉糜”的皇帝(西晋晋惠帝),老百姓对这个糟糕的世界无限失望,只能摇签拜佛,自求多福。除了百姓信佛,当时的皇帝们更狂热。因为笃信佛能给予护佑,皇帝们的小名都是浓浓的佛味道,比如隋文帝杨坚,小名叫“那罗延”,感觉整个童年都过得很绕口。
史上信佛最虔诚的皇帝——梁武帝,还曾四次跑去同泰寺(今南京鸡鸣寺),脱下皇袍,穿上僧衣,表示他已看透一切,江山社稷轻如鸿毛,他要出家才是正事。吓得群臣纷纷众筹,屡次以巨资“赎回”皇帝。
梁武帝虽然看起来“昏君”一枚,事实上,梁武帝是一个治国有道又很善良的人,南梁五十年,成就空前。但是无论如何,国家支持,百姓需要,佛教便在南北时期急剧繁荣起来。
少林寺,也诞生在这个时期。
少林寺山门 | 图片来自nipic.com
少林寺里的一砖一石都有故事,这块牌匾也不例外。据传,康熙巡游时题下了“少林寺”三个字;而军阀混战的大火,让牌匾只剩下林字;后来一个自称是怀素后人的书法家仿康熙的笔法修复了匾额;少林寺重整时,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又再次题了“寺”字。这三个字各自成风,又浑然一体,令人玩味
虽然以武术名震四海,但少林寺的禅文化影响力,要远远高于“武”。
公元471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北魏是一支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在长江以北建立的政权,实行了子贵母死的制度。
当孝文帝成为为太子时,生母被赐死,孝文帝自小由祖母冯太后抚养。而冯太后是一个教养深厚的汉人,耳濡目染间,让孝文帝对中原文化有极强的认同感。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干脆宣布迁都洛阳。
然而,作为少数民族的孝文帝,想管住汉人并非易事。孝文帝不仅在鲜卑族内推行移风易俗,通盘汉化,整个朝廷也在孝文帝的倡导下大力推行佛教。
公元495年,一名印度僧人佛陀跋陀罗来到北魏,为了方便其翻译经书和讲经,孝文帝特意为他在少室山北麓修建了少林寺。少林寺作为一个传扬佛法的重地,就这么确立下来。
公元527年,北魏孝昌三年,另一个很重要的人到达少林寺,他叫菩提达摩。
达摩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先去了建康(今南京)找梁武帝聊佛法,结果话不投机,便悄悄北上,凭一束芦苇渡过长江。都是信佛,为什么会话不投机呢?内有一个玄机是,梁武帝所信的佛法应该是当时比较普遍的印度最早传来的“小乘佛教”。而达摩想要宣扬的是“大乘佛教”。
达摩抵达少林寺后,便在少林寺旁不远的山头上,找了一个山洞,独自面壁思索,据传是坐了九年,最终悟出了一样能让中原人们接受的佛法:东土禅宗。
禅宗不需要言语文字来阐述,只要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悟道成佛。所以有些大师虽然一个字也不认识,也毫不妨碍成为大师。比如后来的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就不识字,但是他吟出了一首堪称禅宗高度总结的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他用“顿悟”来讲述禅宗,随时随地,讲究的是内心的理解和明净。
比如动画片《一禅小和尚》里讲了这么个小故事。
大和尚背一个姑娘过河,小和尚看见了,疑惑不已,到了晚上就问老和尚:说好出家人不近女色哒!上午你居然背姑娘过河?老和尚笑道:我过完河就放下了,可你到现在还没有放下。
这样没有拘束、门槛也不高的宗派,很适宜中国老百姓接近,禅宗也日益发展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一花五叶,结果自成。达摩在少林寺始传禅宗,少林寺便成为中国禅宗祖庭。
庙里有个老和尚
千百年以后,另一位少林寺大师默默出现。他没有像跋陀、达摩那样留下千古禅卷,却在少林寺的存亡之间,力挽狂澜,这座古老的寺庙,才没有消失在岁月的动荡之中。
1920年,一个孩子在少林寺出家,年仅六岁,法名行正。早在十五六岁时,少林寺遭遇土匪袭击,行正双眼被炸,几乎失明。但少林寺的命运,依然和他的一生,紧密相连。
1937年,豫西大旱。少林寺断炊,寺内僧人为了生存,尽多逃荒还俗。行正大师却带领着留守的小和尚们,用木板车赶驴贩煤,换钱换粮,熬过灾荒。后来,有人预意捣毁少林寺。千钧一发间,行正大师挺身而出,数千佛经、文物和古老的塔林,才完整地保留下来。
也是在行正大师管理少林寺期间,禅宗祖庭和功夫胜地获得复兴,少林得以后继有人。坦率说,假若没有行正大师,我们今天去少林寺,可能只能浏览一堆黄土瓦砾了。
少林寺历代的方丈都是由皇帝亲自册封,自清朝康熙年间停止册封后,少林寺已有320多年没有正式的方丈。
1986年12月,72岁的行正大师得到政府批准,成为第二十九代方丈,这是三百余年后、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位升座的寺院方丈。
一年后,1987年,行正圆寂。
还有一群小和尚
中国有庙千千万,但唯独少林寺,才有可爱的“小和尚”。
从国家法律上讲,中国大多数寺庙里不会接受十八岁以下的孩子出家,但是孩子可到寺庙里剃度,体验寺庙生活,以及学习少林功夫和文化知识。
在少林寺,这样一大群看上去如同小和尚的孩子,也是相当萌萌哒。
年幼的“小和尚”在下午出操 | 摄影©孤城
上完文化课的“小和尚”走在路上 | 摄影©孤城
闲暇时的玩耍,爬上梅花桩练一个 | 摄影©孤城
一天的功课后,“小和尚”们老老实实地接受师父的教诲 | 摄影©孤城
在武侠小说里,少林弟子总是身怀绝技,行走江湖,打抱不平。在当今社会,少林功夫能不能实战、能不能打?一直备具争议。
少林功夫的开始,据说是跋陀与达摩在少林寺传经修行期间,为了活动锻炼久坐的腰骨,摸索总结出来的拳法,后人不断融会贯通,形成的武功套路。
少林武术最早的目的,并非用来御敌,而是用来健身。在那个健身概念并不成形的遥远年代,少林可以说是走在了时代的超前端。
隋末唐初,少林寺十三棍僧为李世民平定洛阳立下汗马功劳,唐王李世民亲自敕书慰劳,少林功夫一战成名,少林寺也被赞誉为天下第一名刹。从唐朝开始,少林寺被允许豢养“僧兵”自卫,少林功夫开始有了系统稳步的发展,甚至在民间传说中,渐渐有了一层令世人惊叹的神秘。
而少林功夫,也在这些传说里,迎来了一场真正的考验。明朝嘉靖年间,倭寇流窜,生灵涂炭。在当时,少林武僧用棍棒抗击倭寇,奇功涌现,少林,是一个保家卫国的符号。
但是,在这些战争的背后,却是一张凄凉的碑文:“多著死功”。参与战役的武僧,几乎全部殉国。究其原因,少林武僧虽然一身硬功夫,却鲜有具备战略布局的实战经验。
不久后,一个人前来少林寺,对这一场场悲壮的战事,只说了一句:你们的武功,错了。这个人就是俞大猷。
俞大猷,抗倭名将,和当时又能抗倭又修了八达岭长城的戚继光齐名相当。俞大猷与少林寺的对话,拉开了少林功夫焕然一新的序幕,少林棍法,浴血重生。少林武僧在后来的抗战经历之中,为中华民族屡屡挺身而出。事实上,每每关键时刻提步上前,打的都不是功夫,而是那份义无反顾的情义与担当。
少林梦
1982年,电影《少林寺》上映。这可能是世界电影史上观影人数最多的电影了,因为其一亿多元的票房,是1982年的中国内地以一毛钱的票价创造出来的。
其实在拍《少林寺》时,少林寺几乎败落不堪,而电影的巨大成功,让少林寺再度成为一个全民话题。每个向往少林寺的孩子,都会为少林七十二绝技热血沸腾。
清晨,在少林寺学武的孩子们,师父正在指教徒弟 | 摄影©孤城
在少林寺常住院周围的练武场里,能看到许多习武的孩子和大人,其中不乏慕名而来的外国人。
John Alex,22岁,来自印度
少林寺从建立到现今,约有1500年的历史。在这1500年里,许多建筑都已消失殆尽。1928年,少林寺遭遇了一场灭顶之灾,军阀石友三焚烧少林寺,大量建筑、书籍被烧成灰烬。
1991年冬,释永信率少林寺武僧团出访日本,在京都达摩寺发现了少林寺火灾之前的四十八张照片。根据这一批照片,重新确立了少林寺的整体格局与建筑形态。当年少林寺的轴线上,自南至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方丈室、立雪亭及千佛殿。
而赵朴初先生在为藏金阁题写牌匾时,并未将“藏”字写完整,暗指众多书籍被毁的深深遗憾,扼腕痛心,警示后人。
藏经阁 | 摄影©孤城
少林寺是一段江湖,少林寺是一份召唤。无论身在多么遥远的异国他乡,东方的骄傲,千年的情怀,都因这养精蓄锐的三个字,而倍感珍重。
我们更希望少林寺在将少林文化推向世界的时候,可以不受到外界的干扰,能始终拥有一份禅的单纯,武的气魄,以及人们对少林寺永远的遐想与期盼。
原标题:时代 | 为什么少林寺在嵩山?一口气读完少林寺历史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