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村志》封面。记者周雨摄
△杨治勇与他写的半柜子地方志。
重庆日报消息,盛世修史、明时修志。重庆日报记者11月29日从江津区中山镇四合村获悉,由该村编纂的《四合村志》已于近日正式出版发行,这既是江津区第一部村志,也是我市第一部公开出版发行的村志。
记者看到,《四合村志》分政区、自然环境、人口、乡村建设、农业、文教卫生、政治、居民生活、民风民俗、人物等10篇,共25章、66节、135张各类表格、40多万字,另有56张照片,记录了该村清初“湖广填四川”至2017年的发展历程,是该村有史以来第一部反映村史变迁、乡土民俗的百科全书。
四合村位于中山镇北部,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总人口3900余人,是江津南部山区一个普通的基层行政村。这个村为何要编纂出版自己的村志呢?
“我编纂此书的初衷,是想把这个村的历史保存下来,为乡亲们提供本土的历史记忆。”《四合村志》主编、中山镇委副调研员杨治勇告诉记者,2006年至2009年,他受命编纂《中山镇志》,期间在区档案馆、中山镇政府及各部门档案、蔡家镇原区公所查阅到了不少有关四合村的资料,但大多都无法写进《中山镇志》。
而杨治勇本身就是四合村人。浓厚的乡土情结促使他将这部分资料整理出来,形成了8万多字的初稿。2015年,江津区地志办得知这一消息后,鼓励他在四合村开展村志编纂试点,并给予了资金上的支持。
“四合村的村干部和村民对村志编纂工作,也给予了很高的热情和极大的支持!”杨治勇说,编纂村志的最大难题是文献资料少,为此,他采取文献资料搜集与口碑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式收集资料。
在此期间,四合村村民和曾在中山工作过的老领导积极帮他收集书信、日记、讲话稿、同乡同学录、账簿、票据等资料,村干部帮他联系访问该村村级及在外工作人员,一些八九十岁的老人还为他撰写回忆录。
在此期间,杨治勇累计走访群众600多人次,召开座谈会100多场次,收集族谱、家谱80余本,村志内容不断得到补充,从初稿的8万多字一路扩充到二稿16万字、三稿22万字、四稿29万字、五稿40余万字。
记者看到,《四合村志》与一般的省志、县志有很大不同,里面有大量篇幅介绍该村100多个姓氏的溯源分布,历任村主要领导,在外工作人员,婚嫁、丧葬等民风民俗,甚至还有该村每户人家的第二轮土地承包情况,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据了解,《四合村志》出版后,该村许多在外工作的村民纷纷通过各种途径购买该书,一位已到外地工作30多年的村民专门委托老家亲戚买了一本,他看完书后感叹地说了两个字“想家”。截至11月29日,该书已发行500本。
相关新闻>>>
他用业余时间编纂了24本地方志
11月29日,重庆日报记者在采访杨治勇时获悉,过去20年,他已利用业余时间编纂了24本地方志。
现年51岁的杨治勇,于1990年进入江津嘉乐乡政府(后并入中山镇)工作,先后在计生办、信访办、人大办、安全办等部门工作。
杨治勇编纂的第一本地方志是《嘉乐乡计划生育志》,时间是1996年。“我那时候对修志工作没有丝毫兴趣!”他说,当时这个任务是重庆市计生委一个领导下给他的,他作为计生办主任,只能接受。
2006年,镇里组织编纂《中山镇志》,他见全镇干部无人“接招”,就把任务接了过来。
谁曾想,他在编纂《中山镇志》的过程中,对当地的历史逐渐产生了浓厚兴趣,“我连睡觉都在想修志的事,半夜想到什么事了,马上就起床记录下来。”杨治勇说,那时候“整起劲了,就想把有关中山的所有历史都整完。”
中山镇辖四合村、太和村、龙塘村、白鹤村、鱼湾村、常乐村、三合社区等6村1居。在完成《四合村志》初稿之后,他利用收集来的资料,紧接着开始编纂《太和村》《龙塘村》《白鹤村》《鱼湾村》《常乐村》《三合社区》等6本村志,现均已完成初稿,只因缺乏资金而没有出版。
完成这7本村志后,杨治勇又为他老家所在的四合村大墙院社编纂了《大墙院社志》。
另外他还编纂了《中山人文地史》《中共中山镇简史》《中山农耕业习》等13本地方志。他甚至还接受蔡家镇政府委托,编纂了《蔡家区志》。
这24本地方志共计680万字,除《嘉乐乡计划生育志》《中山镇志》《四合村志》外,其它均已形成初稿。记者在杨治勇办公室看到,另外等待出版的21本地方志排成两排,摆了半个书柜。
“我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修志上了!”杨治勇说,过去20年,他基本没休过节假日,晚上加班、周末不休息是家常便饭,春节也基本在看稿、改稿中度过。
“很多事情不应该被遗忘。”杨治勇说,他想通过编修地方志,让家乡父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乡亲们提供本土的历史记忆。
重庆日报记者 周雨
原标题:由江津区四合村编纂,反映村史变迁和乡土民俗 重庆首部村志《四合村志》出版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