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上的中国风
03-29 07:34:34 来源:光明日报

西方扇子上的中国元素

17、18世纪,在欧洲上流社会掀起了一股崇尚中国艺术的时尚,这股“中国时尚”又被称为“中国风”(Chinoiserie),在18世纪70—80年代达到了鼎盛。

“中国风”在欧洲的扇子上大多表现为以彩绘纸质作扇面、镂空雕刻象牙作扇骨,有的画面完全模仿中国画;有的正面为欧洲风格、背面带“中国风”,或者在扇面边缘、扇骨下半段、边骨等部分采用中国纹饰;有的则是在同一幅画面里中西融合;还有的以中式人物来表现西方流行题材……

彩绘纸面折扇

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藏

1.jpg

正面

2.jpg

反面

时间:1770—1790年

产地:奥地利或北意大利

尺寸:长26.8cm,展幅宽43.3cm

材质:彩绘纸质扇面,镂空雕刻象牙扇骨

这把扇子的扇面均彩绘了“中国风”纹饰,正面为中国人物,反面为花鸟。扇骨的五个开窗内雕刻了西方风格的花叶等纹饰,边骨上雕刻了西洋人物。

彩绘纸面折扇

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藏

3.jpg

时间:约1700—1800年

产地:可能为奥地利

尺寸:长29.3cm,展幅宽53.5cm

材质:彩绘纸质扇面,镀金及镂空雕刻象牙扇骨

这把扇子采用中式田园主题,具有“中国风”的风格。扇面上,乡人携着孩童踏青采花,充满闲情野趣。有意思的是,由于绘画人不熟悉中国人,人物虽身穿中国服饰,却有一副西方人的面孔。扇骨的主体纹饰是卷叶纹和几何纹,其边缘也雕刻成不规则的曲线,是常见的欧洲扇骨装饰风格;边骨雕刻了“中国风”的人物花卉纹,与扇面图案呼应。

纸面折扇

英国扇子博物馆藏

4.jpg

时间:约1778年

产地:法国或德国

尺寸:长29.2cm,展幅宽53cm

材质:彩绘纸质扇面,彩绘象牙扇骨

这把扇子采用了大量描金装饰,整体色彩鲜艳,体现了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影响。扇面的图案展现了欧洲人眼中的东方风情,人物虽然身穿中国服饰,面容却更像是西方人。

另一方面,18-19世纪欧洲扇子的制作已形成精细的生产分工,有专门的扇面设计和制作人员;原材料、加工品及成品进出口亦不局限于欧洲各国,而是随航海贸易或殖民拓展远及亚非。此时期欧洲的扇子制作出现了国际化生产方式:折扇的象牙扇骨在中国制作,材料来自印度半岛或非洲大陆,扇面的彩绘图画则出自欧洲工艺师的手笔。因中国制造、特别是象牙制品工艺高超又价格低廉,从中国进口的扇子部件以象牙扇骨为多。这些“中国制造”的扇骨根据欧洲市场的需要,或采用西方纹饰,或援用中国纹饰。它们搭配的扇面或是“中国风”,或是欧洲风格与题材。

纸面印“淑女的情郎菜谱”图象牙折扇

英国扇子博物馆藏

5.jpg

时间:约1795年

产地:中国雕刻扇骨

尺寸:长27cm,展幅宽43cm

材质:印刷纸质扇面,镂空雕刻象牙扇骨

这把扇子的扇骨在中国制作,由东印度公司进口。双层纸质扇面由乔治·威尔逊(George Wilson)于1795年2月14日主持设计,扇面上印有一幅黑白铜板画,运用了点刻和线刻工艺,印刷了“淑女的情郎菜谱”。随着扇子打开,12个男士展现在西方女性前“任君挑选”,内容幽默而充满西方社交场合的情趣。与乾隆时期广州所制象牙折扇的工艺一致,此扇的扇骨上透雕植物枝叶,有3个开光,中间的开光为当时常见的“双心形”,并以细密垂直牙丝补地;边骨深雕“菊花枝叶”纹及亭台人物,这些都是乾隆年间广州象牙折扇的典型工艺和纹饰,显然这把扇骨是乾隆时期在广州制作的。

彩绘鸡皮纸面折扇

英国扇子博物馆藏

6.jpg

时间:约1780年代

产地:中国雕刻扇骨

尺寸:长27.3cm,展幅宽51cm

材质:鸡皮纸扇面,镂空雕刻象牙扇骨

这把扇子的镂空雕刻象牙扇骨为中国制造,扇骨正中开光采用了垂直牙丝补地工艺,边骨则为深雕亭台楼阁,体现了典型的广州外销扇特点。扇面是英式风格,有新古典主义的纹饰,中央圆章内为经典的“普林尼的《鸽子》”图案,左右则是罗马建筑——左侧为火灶神维斯塔的神庙,右侧为医者密涅瓦的神庙。

彩绘羊皮纸面折扇

英国扇子博物馆藏

7.jpg

正面

8.jpg

反面

时间:约1780年

产地:法国绘制扇面,扇骨可能在中国制作

尺寸:长29cm,展幅宽53.5cm

材质:羊皮纸扇面,红漆象牙扇骨

此扇的扇面人物以象牙贴面;蝴蝶、锦鸡等以真正羽毛贴制而成;甲虫背部贴以闪亮而有凹凸质感的矿石;花、石头、轿子等均贴有染色麦秆或亮片装饰;中央女子手中的扇及其伞顶的圆形贴着透明的云母,持扇之人可以在以扇掩面的同时透过这两个“窗口”向外张望。扇骨可能在中国制作,描绘了亭台楼阁与人物,结合了红漆描金和象牙雕刻两种工艺,富有装饰性。

扇子反面的边骨上以法文写着“donné par la reine, 1783, de lage de volude”,表明此扇是法国大革命之前著名的末代皇后、路易十六之妻玛丽亚·安东尼特(Marie Antoinette)于1783年赠与其教女、侯爵让·约瑟夫·保罗(Marquis Joseph-Paul-Jean de Lage de Volude)之女娜塔莉(Natalie),当时只有一周岁。

中西贸易下的广州外销扇

广州外销成扇以发达而多样的传统手工艺为依托,在中西贸易的刺激之下繁荣发展。这些外销成扇专为欧美市场制作,从18世纪以象牙卜瑞斯扇(brisé fan)为主流,继而有玳瑁、黑漆描金、银、贝壳、檀香木等多种材质做扇面或扇骨,再发展到19世纪以纸质扇面为主要品种,丝质扇面、羽毛扇面等并存,反映了市场需求与生产成本相适应,制扇材质由较昂贵向较低廉转变。

杂骨纸面折扇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9.jpg

时间:清道光中期(约1830—1840年)

产地:中国广州

尺寸:长28cm,展幅宽53cm

材质:彩绘纸质扇面上贴象牙、丝绢,染色或原色象牙、贝壳、银累丝及玳瑁扇骨

这一是把“sample fan”(样板扇),用于向前来订货的买家展示各种扇骨样板供其选择,充分反映了中西贸易背景下广州成扇的外销特色,也同时展现了广州外销成扇所使用的多种材质。这把扇子的扇骨由象牙、贝壳、银累丝烧珐琅及玳瑁等多种常见的材质组成,有的为原色,有的染上鲜艳色彩;边骨更是采用了繁复的银鎏金累丝并饰以累丝龙纹,尽展工艺之精。

除了材质多样化外,为满足市场的需要,广州外销扇出现了程式化的题材和纹饰,方便买主选购;与此同时,外销扇也出现了“私人订制”,以迎合买主的特别喜好或需求。

“中国伊万里”纹饰

象牙镂雕彩绘“渔家乐”图折扇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10.jpg

时间:清雍正(1723—1735年)

产地:中国广州

材质:镂空雕刻象牙,彩绘描金

这把象牙折扇深受“中国伊万里”外销瓷风格的影响,有三个彩绘开光,以白色为底,类似“伊万里”瓷的白瓷质地。

“私人订制”

象牙镂雕人物纹折扇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11.jpg

时间:清乾隆晚期(约1785—1796年)

产地:中国广州

尺寸:长27.5cm,展幅宽33cm

材质:镂空雕刻象牙

外销瓷、外销漆器、银器以及各种材质的外销扇上常见有“私人订制”标志的开光或盾形纹饰,比如在扇面的开光上刻有专属的花押、字母等,显示这些扇子为专人或公司订制,更加珍贵。

这把象牙折扇中央有一小开光,在象牙丝地上镂空雕刻“Catherine”,表明此扇专为Catherine(凯瑟琳)订制。

12.jpg

除此以外,还有以下几款:

“满大人”图案

纸面彩绘“满大人”图折扇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16.jpg

时间:清道光中期(约1830—1840年)

产地:中国广州

材质:彩绘纸质扇面上贴象牙、丝绢,彩绘镂空雕刻象牙扇骨

这把扇子的扇面双面彩绘“满大人”图案,人物稍大,以象牙贴面、以丝绢贴衣。

西方人习惯把广彩瓷中的清装人物纹饰称为“满大人”。在17—18世纪,许多画家随外国使团来到中国,用画笔描绘了他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包括中国官员的生活和工作,也有许多游记对此进行描述,引发了西方社会对中国人生活的好奇,广彩“满大人”图案应运而生,并且陆续出现在其他外销艺术品中,外销扇亦不例外。“满大人”图案大量出现在漆面、纸面成扇上,称为“mandarin fan”(“满大人扇”,又称“官家扇”)。扇面上绘有多个人物,其中人物的衣服为丝质,裁剪成衣后粘贴上去,人物的头和手用小块象牙片绘画后粘贴到纸面上。

“十三行”题材及珠江风貌

纸面彩绘十三行风景图折扇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17.jpg

时间:19世纪

产地:中国广州

材质:彩绘纸质扇面,雕刻砗磲扇骨

在18—19世纪,广州城外逐渐形成了以十三行商馆区为中心的西洋人居住地和主要贸易场所。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一系列以十三行为主要题材、描绘广州口岸港口风光的外销画深受西方市场欢迎,这些题材也出现在扇子等外销工艺品上。

这把扇子以砗磲为扇骨,扇骨可伸缩。扇面描绘了广州城外珠江沿岸的十三行商馆区以及珠江上的海珠炮台、各式船只。

原标题:在欧洲扇出中国风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