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这个弹花匠口气大 承诺棉被可用5年后再收工钱
04-05 18:12:35 来源: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

聂荣臻元帅诞生地江津吴滩镇上,有一条建于明末清初的老街,老街不到800米长,迎着夕阳走在青幽的石板路上,总能听到“嘭嘭嚓、嘭嘭嚓”弹棉花的声音,离声音近些,甚至能看到空气中飘散着的片片飞花。

这是当地有名的“熊弹花匠”开始弹棉花了,一声声弦响,打破老街的寂静,引得周围的居民前来看他“表演”。“熊弹花匠弹出来的棉花没有网线,棉絮还不会散。别个不相信,他还承诺,可以先使用,5年后如果棉絮不散再收工钱。”老乡们站在门口张望,闲聊着。

吴滩古镇街道安静,时光很慢

脚踏木磨盘任意在棉絮上“飘”

“熊师傅,没有网线的棉被你是怎么弹出来的?”

“讲了你也不懂,我这个绝活没几个人会,也没几个人学得到。”年近70的熊乾树,是个直爽又略显固执的老头,说话做事,总有自己的节奏。记者想拍几个弹棉花的镜头,他高声道:“慌啥子,慢慢来。”然后背上弓,拿上锤,一下一下敲起来。

也许正是这份固执,他一弹就是50多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他仍然有条不紊的用毕生所学延续着这门手艺。

弹棉花是传统手工艺之一,历史悠久,元代时即有此业。传统的手工棉被制作对工艺十分讲究。第一步先钩棉花,把成团的棉花钩开、钩碎;第二步是重头戏“弹”;第三步是铺完后用一个木制磨盘把棉花压平整;第四步是“牵纱”,这道工序必须两个人做,以前是用纱线一根一根放到棉被上,线拉完,用一块很大的纱网罩住整张棉被,让棉被定型;第五步是“揉棉”,手拿着木制磨盘在棉被上揉,为了让纱和棉花交织在一起,起到固定作用。

“弹棉花功夫全在一双手上,力度很难掌握。”熊乾树的绝活“无网棉被”,不用网定型,对力度的要求就会更高。双手的力度显然不够,熊乾树就站在木磨盘上,用整个身体的力量均匀“揉棉”让棉花更紧密的交织固定在一起。也因为此,熊乾树竟然练就了一身“棉上飘”的功夫,可以不用依靠任何外力外物,脚踏木磨盘任意在棉絮上移动。

熊乾树在“棉上飘”

从小认定弹棉花是可以讨生活的手艺

弹棉花的工具主要是棉花弓、木榔锤、木磨盘等,熊乾树的工具年纪比他还大。“这些老家伙都是我老汉的师父传给他,他又传给我的,少说也有百来年了。” 熊乾树顺手拿起一个磨盘,指了指上面的纹路说,“你看,这是我后来自己用卷子树做的,这是一整块木料,现在被磨得好光滑。”

熊乾树的父亲12岁时偷偷跑到吴滩一带知名的老弹花匠那里学手艺,离家几天几夜找不到人,家人多方打听才找到他。“最开始爷爷奶奶不让老汉学,老弹花匠说他悟性高,收他做关门弟子,这才同意。” 熊乾树说,学成归来的父亲开始背起弹花弓在乡间赶场,以弹棉花谋生计。

“那年头穷!吃不饱穿不暖,二两米熬成粥8口人吃。全家就指着老汉弹棉花改善下生活。” 熊乾树至今记得,每到秋冬季节,老汉背着弹花弓离家的背景,一走就是几个月,腊月间快过年了才回来。因为天气冷,都需要备棉被过冬,是弹棉花的旺季。那时候弹一床棉被3块钱,雇主包吃住,做完一家做下一家,一个村一个镇的流动谋生。

“最高兴的时候就是盼着老汉过年回来,我们都知道,他回来了就有钱吃顿饱饭。”也就是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熊乾树就认定,弹棉花是门可以讨生活的手艺,16岁那年,他决心跟着父亲学弹棉花。

工作中的熊乾树

承诺可用5年之后棉被不松散再收费

跟着父亲学了两年,熊乾树出师了,也和父亲一样背着弹花弓走街串巷弹棉花,在哪一户做工,就跟着主人吃住,没有固定的家。渐渐地,“熊弹花匠”名声在外,除了江津周边,熊乾树最远还被请到贵州弹过棉花。

这期间,哪怕是成了家,有个孩子,他也是每到下半年,就独自上路外出谋生。“那时候一天能弹两床棉被,一个月能挣到150元就是很牛的师傅了。”弹棉花的工钱也从最初的3块钱涨到了后期的15元、30元、60元。40多岁时,熊乾树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家固定店铺,结束了多年背弹花弓四处漂泊的生活。12年前,他和妻子又利用多年积蓄,在吴滩镇老街买了房,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弹一床棉被在外人看来很简单,其实有很多细节要讲究。”说完,熊乾树将棉花铺到两米多宽的案板上,背上弹弓,微微弓着身子,膝盖稍微弯曲,左手扶住弹花弓,右手握锤,拨动弓弦,发出“嘭嘭”的声音。双脚小步挪动,弓弦深入棉层底部,再随着拨动慢慢向上提起,力量由轻到重,原本平静的棉层瞬间翻腾,棉絮随着“嘭嘭嚓”的规律节奏一跃而起。

熊乾树最自豪的无网线弹制技艺,就是整床棉絮不用一根网线,俗称“软活儿”。这种技艺对手法、力道要求甚高。尽管如此,一床无网棉被手工费也才120元。曾经有人质疑没有网线的棉絮便会松散,为了打消客人的疑虑,熊乾树立下一个承诺:可以先使用5年,5年之后如果棉被不松散再收费。50多年来,却从未有人提出过返工要求。

50多年来,没有一个顾客返工

棉花虽轻,品质却重

从来不缺斤少两,掺杂其他材料,一床棉被可以盖几十年。熊乾树深信,棉花虽轻,品质却重。在吴滩老街附近,有无数街坊市民找熊乾树做过被子,有的是做给儿子儿媳结婚用的,有的被子是做给新生儿的小被子,还有不少恋旧的街坊,盖了近十年的棉被都会找熊乾树翻新。“棉被是盖在身上,暖在心里,必须要保质保量。”熊乾树说。

随着电动机械的使用,弹棉花早就可以工业化批量生产,手工弹棉被越来越不挣钱。采访的最后,记者想问问熊乾树现在一个月最多能有多少生意,挣多少钱,但熊乾树却显得很反感:“为什么老问这个,弹棉花现在是不挣钱了,也少有人愿意做这行,但是我还在做。我老汉活到95岁,82岁的时候都还在弹。”

弹弓起落之间,熊乾树把缠绵的情意絮进温暖的棉被中,让生活多了一曲“非曲非调”的自然音韵。如今,吴滩镇正着手打造申报一批非物文化遗产项目,熊乾树的弹棉花技艺就名列其中。熊乾树的儿子侄儿也掌握了他的手艺,他还收了徒弟,弹棉花的余音还将继续绕梁。

熊乾树已经收了徒弟,这门手艺还会传承下去

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吴娟/文 李野/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