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岁的邓陶,十年前就住在现“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附近。
十年后,她还住在这里。这里已被叫做曲山镇社区。房子是新修的,只是她的妈妈和哥哥,公公婆婆,永远留在了一两公里以外的废墟里。他们的整个大家庭中,有26位在地震中遇难。
邓陶现在是地震遗址纪念馆的一位清洁工,每天都要在亲人长眠的地方工作8个小时。
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了,她不想离开。觉得每天还能陪着他们,挺好。
清洁工邓陶正在清理植物上的黄叶。 记者 罗伟 邹飞 摄
十年前,邓陶一家在北川县城开了一家卖粮油的副食店。地震时,公公婆婆在守店,妈妈在家,哥哥在单位,都没有跑得出来。
副食店还有十多万元的外债没收得回来。“哪里忍心再追着人家要钱呢。那些欠他们货款的人家里,都和他们一样受了灾,有的家里只剩下了孩子,有的人家说家都没了,等一下再还,于是最后基本上就都算了。”邓陶轻轻地笑了笑。
“只要人还在,什么都好办。”最后,十多万外债,只收了一万多元回来。
邓陶现在是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的一名清洁工。10年前那场地震对她来说是永远的伤痛。 记者 罗伟 邹飞 摄
地震后,他们又相继遇到了泥石流和火灾。安置房修好后,正准备从板房搬到新家,冰箱、电视机、洗衣机,都刚添置了新的。因为新房装修还没弄好,决定等几天再搬。那天晚上,板房突然发生火灾,“除了身上的一身衣服,全部都烧干净了。”邓陶还是笑着。
“还能怎么办,一切再重来呗!”这个柔弱的羌族姑娘咬咬牙,跟自己说,“不怕!”
她是四年前来地震遗址纪念馆上班的。一个月工资1800元,每天中午可以回家吃个饭。像清明节,还有黄金周是最忙的,除了遇难者家属,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祭奠。人多了难免垃圾也会多。邓陶是个讲究的人,尽管每天和各种清洁工具打交道,但她把自己收拾得规规整整,浅蓝色的发套把头发挽了一个髻,描了淡妆。她扫过每条街道,都会跟亲人们轻轻说声“还好吗”。
每天清扫路过遗址,邓陶总要停下脚步,多看一眼,表达心中的哀思。记者 罗伟 邹飞 摄
她会跟亲人们说,现在日子日趋平静,家里新房有120多平方米,哥哥的一对双胞胎女儿,一个由爸爸抚养,现在侄女已经21岁,很听话。邓陶对现在的生活很知足。
“其实有时还是会有些难过的。就是看自己咋个想,是往前看呢,看到乐观,积极的一面,还是老往后看,看到那些失去的又不能挽回的东西。”邓陶像是在跟自己说,又像是说给其他人听。
邓陶在北川老县城因地震拱起的路面上打扫卫生。记者 罗伟 邹飞 摄
扫完了地,她又开始小心地修剪行道树,她说这叫紫荆树,一根枝条上只能有三朵,要是多了水份会不够。
到了8、9月,就能看到满树的紫荆花了。
这些树是地震前就有的,以前邓陶常挽着妈妈走过开满紫荆的街道。现在她仍在这里,陪着亲人看每一次花开。
每天清扫路过遗址,邓陶总要停下脚步,多看一眼,表达心中的哀思。记者 罗伟 邹飞 摄
正在保洁的邓陶路过一所职业中学的废墟前。记者 罗伟 邹飞 摄
记者罗伟 邹飞 纪文伶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